发布于  更新于 

涅槃

一本书,一串文字,可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或许不仅仅是我,从书中获得涅槃。

那是一个深冬。当时的我难以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中走出来,心不在焉地飘在雪地里。雪地中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鞋印,我路过痕迹,而又留下痕迹。回首一望,看到我留下的浅浅的足迹,不禁浮想:我就这样浅薄吗?就这样浅浅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吗?再回想起最近和同学的争执,和父母的不和,我心绪烦乱,加快脚步上楼。

回到家。打了个寒颤,我泡了杯热茶,有意无意地抓起一篇小说,是《喝汤的声音》。小说中主人公哈喇泊命运坎坷波折。他浅薄过,他也深沉过,他更尝试过实现过自己的价值,在烧水和敲钟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作为一名生活在边陲小镇的穷人,他曾将要放弃生活的希望,但最终总是在“喝汤的声音”中涅槃。“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穿越幽谷,气吞山河,生命便是这样的磅礴,这样的富有气概。这是书本中生命的经历,而再回望自己生命的经历,我感到自己的那些所谓“经历”是那样微不足道。我仿佛从书中获得涅槃,是那种“气吞山河的力量”令我鼓起勇气去继续生命的伟大创造。

那是否还有一批人和我一样,从书中汲取力量呢?

不由得,我开始大胆地想象“喝汤的声音”背后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们读到这篇小说后会有不同的声音。他们或许因那次屠杀而发出愤恨的声音,或许因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而发出深沉而惋惜的声音,又或许因那“气吞山河的力量”发出昂扬的声音。这一个个声音的激发,便是书本带给读者的涅槃。

抬起头,饮一口热茶下肚,一阵热气涌入心田;慷慨激昂的我仍对这番文字意犹未尽。简单翻阅几页,我发现了书中的主人公还有一个家族背景:他的祖父祖母曾经历过“海兰泡惨案”。当时遇害的人有几千多名,所以现代社会也会有很多人是那些遇害之人的子孙亲属,他们必定与哈喇泊一样都对当时的沙皇统治者抱有无限的愤恨。这是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书本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或许书本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如果读者们在涅槃后加深了对书本的理解,那是否也赋予了书本一种生命的价值呢?

缓缓踱出门外,看着漫天飞雪纷纷而下,我静静倚在窗前,仿佛经历一场洗礼。渐渐地,我眼中的雪花逐渐抽象,抽象成一片片思绪;而雪地就如同一本大书,默默接受着这思绪进入,浸入。我想如同这雪花一样形状各异,或许每个人的思绪都不同,而这些不同的思绪创造了一本局部多样化却整体统一的“书”,这使得书本不仅存于纸面,而是有了生命的色彩。那是书自身的涅槃。

渐渐我明白,或许读书的过程,便是读者与书的双向奔赴。读者可以从书中获得重生的力量,而书本在读者赋予它生命的意义后也就完成了涅槃。作为不同的个体,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他们对书中事物的理解便也不同,于是打动他们,推动他们涅槃的点便不同。这样一来,在每个读过它的人的眼中,它的价值象征不同;而读的人多了,它不同角度的价值便汇聚在一起,成为一种生命价值的聚合体。此时的书似乎真的获得了生命,而我们读者的作用便在于将这种生命的价值一直传递下去,以一页页书的形式传递给下一名读者。

既然书本是生命价值的载体,那么不妨读一读书吧,这样或许能体会到他人对生命的理解,又或许能从中获得独属于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呢……

窗外的雪愈下愈大,我慢慢顺着楼梯下楼。雪纷纷扬扬下着,我抬头,寻那一片片雪花。

“有人在我身边/往来穿梭/留下一部分他们/带走一部分我。”这是生命的涅槃,也是书本的涅槃;理解这一切后,又是生命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