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更新于 

读鲁迅《父亲的病》有感

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是《朝花夕拾》中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一篇,它不很长,却寓意颇深。古人云:“医者仁心。”“仁”字是这句话的核心。但是文中的两个医生哪里做到“仁”了呢?

第一个“名医”

鲁迅父亲的第一个“名医”,在鲁迅先生的描述下是这样的:

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中间略)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这句话中,“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这些那医生口中的药引,都是非常难得的。而在这些药的医治下,“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这充分体现了医生的昏庸、故弄玄虚。那位医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本领,却还收“巨款”一元四角,这不就是弄虚作假吗?医生是行医救人的,而这位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蒙骗别人,最终病反而更重了,那么那所谓“名医”岂不是没有了人性?作者看出了这一点,但并没有做出评价,只是继续描述这件事。

《父亲的病》

第二个“名医”

接下来,先生又描述了另一位“名医”——陈莲河。陈莲河的药引则比上一位医生的更不同寻常——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之类。这其中蟋蟀要原配,并且那平地木都是一般人不知的小树,败鼓皮丸更是S城中只有一家店卖。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这是陈莲河与鲁迅一家说的话。在这里,陈莲河绘声绘色地对鲁迅及其家人推销这种丹,并十分浮夸地引出这样一个道理:“舌乃心之灵苗。”这样说归根到底还是想通过行骗来赚钱。吃了药之后,“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这就是庸医误人的结果啊!

全文主旨

整篇文章作者鲁迅先生都没有直接做出犀利的讽刺与批判,但是我却感受到了他字里行间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庸医的憎恨。这得益于鲁迅先生惊人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笔法。而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一生也有深远的影响:这两个庸医的行为使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医学产生了不满,于是滋生了学医的念头,远渡日本,去跟随藤野先生学习解剖学。

庸医误命,害人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