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更新于 

苏轼:有才的人,豁达的人,没心眼的人

苏轼是宋代的,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超级大奇才,这个人能写能书能画能考,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用一首打油诗概括就是:

进京考高分,赏景作妙文。闲时画画好,书法同样神。

苏轼像

但是,他这么一个牛人,天天还很乐观,却不能在朝廷做大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

没心眼

那怎么个没心眼法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苏轼艰苦的一生。

其实,苏轼的一生就像是一张心电图!

他仕途的起伏特别大,大到直逼宰相,小到流落荒岛。

苏轼的仕途从二十一岁时开始。在他二十一岁那年,他爸苏洵带他进京赶考。

顺便说一下他爸苏洵,苏洵也是个了不得的人,是当代大文学家。而他在苏轼眼里简直就是童年噩梦,原因是苏洵对苏轼管得非常严,搞得苏轼在他老爹死后还常常梦见这段深刻的教育。

这次考试,苏轼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在当时可是个大咖,他发现当时文坛里的诗文全都是各种显得很牛的词句堆砌起来的文章,结果仔细一琢磨,啥也没说啊!简单来说就是务虚不务实

而苏轼的文章使他眼前一亮,因为他的文章就是欧阳修喜欢的务实派。但是当时的科举考试采用了糊名制,所以欧阳修以为这文章肯定是他小弟曾巩写的,害怕人家说他闲话,结果就给了第二。

要我说,苏轼还怪倒霉的,他写的文章这么好结果弄了个第二。但是欧阳修后来知道这是苏轼写的后,十分惊讶,也挺高兴的(至少发现了个苗子以后一炮走红了自己也能沾沾光),于是大肆宣扬苏轼的才华,对他进行了一番褒奖,这也算是对苏轼精神损失的补偿吧。经这一番炒作,苏轼可是远近闻名了。

但是,在苏轼名动京师,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娘去世了。

古代的制度是父母去世守丧三年,结果苏轼只好回家守他母亲的骨灰。

三年之后,苏轼又回京考试,中了制科考试第三等。这第三等猛一看可能觉得没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可是“百年第一”啊!苏轼美滋滋当了一回官。过了几年,他爹又去世了。结果苏轼又回家守他父亲的骨灰。

好不容易等到三年,苏轼终于能回京了。就在这时,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很看不惯,于是就开始强烈抨击这次变法。但偏偏当时宋朝的CEO宋神宗也是个变法派,然后再加上王安石在宋神宗耳边说两句苏轼的坏话,苏轼就被遣离中央,到杭州去了。

苏轼虽然离开了中央,但他一点都不伤心,他还搁杭州happy地欣赏西湖,写出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一类的名篇。而他一开始只是作诗,在这里他的作词小宇宙也爆发了,之后就一直以作词为主了。

接下来,苏轼又到了密州。在这个地方,苏轼不停地开挂写词:

他去打猎,写出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他梦见亡妻,写出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他思念弟弟,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他就这样写了很多词,关键这些词还都特有技术含量。

比如说,苏轼是第一个能把一种词牌名写出两种风格的人(《江城子·密州出猎》豪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婉约);

再比如说,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评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这简直不是人啊!

但是,苏轼虽然写出这些词非同常人,他的仕途之路却还在继续。他在写这些诗词的同时,有些人也在默默地关注着,借此编织罪名干掉苏轼。这些人都是变法派的,他们最终干出了大坏事,陷害苏轼,这就是乌台诗案

这次乌台诗案使苏轼直接被关到了监狱里,当时苏轼毕竟是也是有名气的,他的朋友们纷纷出手相助,最后,宋神宗将苏轼放了,把他贬到了黄州。

在黄州,他成为了平民。他没有钱了,于是就开始像一个农民一样种地。而因为这块地在城东,他有了另一个名号——苏东坡。而且,在这里,他还发明了许多美食,什么东坡肉啊,东坡饼啊,东坡豆腐啊……(吃货们不要嘴馋)

不仅如此,他还写了好多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些有名的词都是他写的,中学生也都要背(很暗黑吧)。

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还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是最能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描述了苏轼自己在一个雨天淋着雨狂欢的情景(有点神经质),虽然下雨是历代文人所公认的愁苦的象征,但是苏轼却始终乐观,不觉悲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可是你觉得苏轼在黄州做的事情只有这么多吗?

NO!

大家肯定忘了,苏轼也是个书法大家,他在黄州当然也不能荒废书法。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久久没有回乡了,心中有些乡愁,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寒食林

总之,苏轼在黄州做的事,包涵了各种你能想得到的还有你几乎想不到的方面。

之后,皇帝慈善心大发,把苏轼给召了回来。一段时间后,宋神宗挂了,他儿子宋哲宗当皇帝了。但是他儿子还小,于是太后就掌控了权利(一般叫垂帘听政)。这个太后跟他丈夫不同,她是反对变法的。结果皇后就把司马光那帮反对派的人全召回来了,苏轼也升了大官。司马光这时想要废除新法,但是苏轼不跟着推波助澜,偏偏不赞成司马光。原来苏轼其实不是全盘否定新法的,新法中的一部分他也是认同的,只是另一部分他不赞成而已。司马光当时权势是很大的,苏轼却不拉拢他,反而因为政见不同和他对骂,这不是没心眼吗?但是我认为这种没心眼是很好的,这只是他坚定自己的立场的行为,这种品质是很高尚的。

后来,宋哲宗懂事了,而要命的是因为他也是向着他的老爹变法的,所以反对派几经周折又遭到贬官。苏轼三次被贬(倒霉劲的),最终到了琼州(今海南岛)。苏轼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时光,结果宋哲宗比他死得还早,然后他又去了常州。但是他得了病,最终在常州离开人世。

苏轼这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是在他困苦的时候,一直没有堕落下去,最终不留遗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他有才,各种技能样样精通;他豁达,一直怀着一颗乐观的心;他也有些没心眼,没有城府,常常因为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别人对着干……

苏轼,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无数文人视之为偶像的人。